阴囊湿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论湿邪的四大性质和致病特点 [复制链接]

1#
湿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由湿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湿证。外湿证多发生在长夏季节.长夏为农历六月,正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又多阴雨连绵,氤氳熏蒸,水气上腾弥漫,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由水气化生,常言曰:“湿为水之散,水为湿之聚”。水性寒凉,所以,湿邪在六淫中相对而言为有形之阴邪。湿为阴邪在病理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湿邪易阻气机。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黏滞、沉着于脏腑、经络之中,阻碍气机,致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闭头目,清阳不升,淸窍壅塞,则见头目昏重;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升降失常,则胸脘痞闷,呕吐下利;湿阻中焦,气化不行,水液失调,则见小便短涩、大便溏泄不爽;湿阻经络,则关节肿胀疼痛。其二,湿邪易伤阳气。湿为阴邪,性偏寒凉,故易损伤阳气。但湿邪伤阳与寒邪伤阳有所不同,湿邪伤阳多侧重在伤及脾阳。因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赖阳以运,为机体运化水湿的主要环节,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湿邪入侵,脾土先伤,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外湿与内湿相互影响为患,发为腹胀、大便不爽、小便短少、水肿等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附肿”。而寒邪伤阳,重在失于温煦而出现寒象.总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病的症状,特点为脘腹胀闷、小便不利、大便不爽。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的意思。浊,即浑浊、秽浊之意。湿性重浊是与风性轻扬相对而言的,常有两方面特征。(1)湿性沉重不移:①湿邪伤于经络,常有沉重感.如湿邪袭表,经气阻滞,可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四肢酸重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②湿留肌肉、筋脉、关节,常有重着感,可见关节疼痛,固定不移,肌肤不仁,称为“着痹”。(2)湿性秽浊不清:指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反映在上,面垢眵多,舌苔厚腻:反映在表,湿疹浸淫,病灶潮湿不净,或流*水,甚则糜烂破溃;表现在下,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腥浊。3.湿性黏滯。黏,黏腻;滞,停滞。湿性黏滞在病理上说明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症状上的黏滞不爽。如湿滞胃肠,见脘腹胀闷,大便后重不爽;湿滞膀胱,见小便淋漓不畅;湿邪犯肺,湿积为痰,则痰多黏腻。二是指在病程上多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这是因为:①湿邪黏着,停滞于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难以化解,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②湿邪易阻碍气机,伤及脾阳,脾阳失运,内湿产生。内湿与外湿相互影响为患,病难速愈。③湿邪郁久,随体质不同,可从寒化形成寒湿证,又可从热化形成湿热证。湿与热合,难分难解,故病程较长。在临床中的湿温病、湿痹、湿疹都能体现湿邪的这一性质和致病特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阴位与阳位是一相对的概念,此处的阴位多指人体的下部。湿邪的这一性质在病理上说明了两方面的特点。①人体的下部易感受湿邪而发病。《索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②湿与水同类、同性,火炎上而水流下,湿性沉重,故湿邪有下趋、下注的特点。湿邪犯人后,在症状上多见于下部,如淋浊、带下、泻痢、足部浮肿等,都表现在下部。归纳而言,湿邪为病,在症状上多有气阻胀闷、沉重不仁、秽浊不清、黏滞不爽的特点。病位多伤及脾及阴位。病程长,反复发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