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白酊 http://m.39.net/pf/a_7230191.html整理:张潇文指导:刘爱民
一般情况:
患者男,30岁,郑州人,年9月5日初诊。
主诉:
足底、足背密集型丘疱疹,水疱,渗出伴瘙痒1月余。
治疗前照片
现病史:
1月前无明显诱因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水疱,痒,未治疗,后逐渐发展,自行涂抹“丹皮酚软膏、百多邦软膏”,效差。现症见:足底、足背密集型丘疱疹,水疱,渗出,部分结痂,痒剧。纳眠可,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脉平。诊断:西医诊断:足部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证型:湿热蕴肤,脾阳不足证
治法:除湿清热,温补脾阳
初诊方药:
-9-20二诊:
药后皮损全部消退,稍痒,大便偶有溏泄,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沉。
原方去干姜、滑石,加炒山药30g,陈皮9g,赤小豆15g,再服半月巩固疗效。治疗后照片按语: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患者内由脏腑失调,水液输布代谢失常,化生湿浊,下注于足,外受湿热之邪,阻遏气机运行,浸淫肌肤而致足部大片红斑,密集型丘疱疹,渗出等,患者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提示脾阳不足,是以湿为阴邪,久之耗伤阳气,正如叶天士所指“湿胜则阳微”“湿郁脾胃之阳”“湿久脾阳消乏”等。整体辨证为湿热蕴肤,脾阳不足。方药选用四妙散合六一散加味。
四妙散出自清·张秉成《成方便读》,以药少力专、疗效稳定、药性平稳而著称,方中苍术燥湿健脾,*柏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薏苡仁渗湿健脾,合苍术以强化健脾化湿,脾健则湿无来源,正如《直指方·病机赋》曰:“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牛膝祛风湿,引药下行,共行清热燥湿健脾之功效。
在自然界,潮湿之处多无风,有风之处多不潮湿,主要因为风能散湿,风能化湿,风能胜湿。即《内经》所云:“风能胜湿。”即风药胜湿。故治疗湿疹时,风药能祛风,走表、走外,直达病所,必不可少,荆芥、防风性温,既能发散祛风以解表邪,又善走窍胜湿,与化湿药物如薏苡仁、*柏等相配时,可倍散湿之效。在增消透之功的同时制约其寒凉之性。患者脾阳不足,予干姜温补脾阳,兼以燥湿。痒剧,予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即《本草原始》载:“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是治疗皮肤瘙痒的良药。患者患病月余,久湿必成瘀,给予益母草活血利水,正如《本草蒙筌》:“益母草,一名茺蔚。…多服消肿下水”,可见益母草既可活血又可消肿利水。
本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天气炎热,感受外界暑湿,发为湿疹,六一散虽药仅两味,但配伍巧妙,滑石味淡性寒,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重能下降,滑能利窍,可除三焦内蕴之热,以解暑湿之邪。少佐甘草和其中气,并可缓和滑石寒之性。二药相配,共奏清暑利湿之效。
患者二诊之时,皮损已然全部消退,大便偶有溏泄,舌边尖红,提示脾虚兼有热象,去除干姜,换药性较为平和的炒山药,陈皮健脾止泻,去质重性寒滑石,加赤小豆,清热利水消肿巩固疗效。
刘爱民教授认为,手足湿疹多责之于脾,或外界湿热困脾,或脾虚湿蕴发于手足。本例属于内外因合邪致病,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故需祛风除湿清热和温阳健脾并举,补泻兼施。治疗半月后,湿热大去,脾阳亦复,改以除湿热和补气健脾为法,这是根据病情变化“随证治之”的次第。表里同治,寒温并用是治疗的关键。
张潇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