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宾老师,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原国家“十二五”名老中医传承与挖掘项目整理者,总结整理邓铁涛、朱良春、谢海洲等多名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山东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委员。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擅长中医诊断人体躯体及心理状态,把握人体“五行体质”,重视“未病先防”、“脾胃气旺则四季安康”理论,重视情志致病,运用“系统辨证脉法”诊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
医学是一门与临床关系十分紧密的实践性学科,中医学更是如此。本次讲座宋晓宾老师将结合临床的医案,为我们讲解本科生的中医学习方法以及宋老师本人的学习经验。
一、个人经历
宋老师作为我们的校友,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度过了十年的时光,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博士毕业以后,宋老师留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任教,并继续坚持自己的临床工作。在任教的五年时间里,宋老师很欣慰地看到了众多优秀的青年中医人,他们在本科期间便已经展现较高的临床水平,而这些青年才俊的出现,也坚定了宋老师要继续指引我们青年中医人学习中医的初心。
二、书籍推荐
一
《*帝内经》
《*帝内经》是中医的核心,它的学习是每一个中医学子的必经之路,是辨证体系建立的基础。尽管《*帝内经》的学习过程十分艰难,很多内容不易理解,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借助前辈们对《*帝内经》的理解,帮助自己构建中医体系。譬如我校的张珍玉先生、刘献林先生、张灿玾先生、张志远先生,这些前辈们在中医文献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学校的中医奠基人,他们的见解都是我们中医学习道路上的宝藏。宋老师提到,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应该打好中医学的基础,对中医的经典做到熟读,熟背。
二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他将理、法、方、药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开创了六经辨证的辨证体系,对于外感和内伤都有着极深的见解和极好的疗效。《伤寒杂病论》的奥妙无穷无尽,应当被每一位中医人不懈钻研。
三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堪称中药理论精髓,它在中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药学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四
《濒湖脉学》
宋老师在我校执教《脉学实践》课程,并且师承我校创立系统辨证脉学的齐向华教授,对于脉学有着很深的见解。如果同学们存在有关脉学的困惑,宋老师优先推荐《濒湖脉学》,因为其理论精妙,同时也是我们本科生学习脉学的基础参考。
五
《千金要方》《医宗金鉴》
宋老师认为《千金要方》与《医宗金鉴》这两本书对于疾病和方剂的涵盖面十分广泛,且《医宗金鉴》的成书时代较近,在理解上较为容易,所以格外推荐。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时间阅读《医宗金鉴》。
三、学习中医需有执着之心
一
执着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定有其不衰的原因。从竹简到帛书,再到活字印刷,最终变为纸质书籍,中医经典历经几千年仍能传承至今,便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它如一盏明灯对后人学习中医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宋老师强调在学习中医时一定要执着于经典。
二
执着阴阳、五行思维、取象比类
宋老师讲到,阴阳既是学习中医的起始之处又为最终归宿。老师将学习阴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作为一位初学者去理解阴阳,此时我们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第二个阶段,经过由浅入深的学习之后,我们会理解到更多阴阳的道理,比如说前者为阴,后者为阳;背为阳,腹为阴;心为阳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因此我们发现阳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明白了阴阳无限可分并且阴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时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经过反复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我们便会悟到古人思想的伟大,如此千变万化,最终却仍回归到了“阴阳”二字,可谓“那山依然是山,那水依然是那水”。
之后老师运用取象比类的思想讲解了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联系。天地之间有风,人体内亦有风——例如人体之肝的一个证候即为“肝风内动”,其表现为一个人出现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站立不稳、行走漂浮不定的症状,就像是树木被自然界的风吹过的状态。然后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风在五行中属木,肝在五行中也属木,那么在人体中的风就与肝相关,这是古人对于五行理论的一种领悟。古人说过一句话:“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因此天地和人之间,古和今之间,人和我之间都是可以相互参照的,这也就是古人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因此我们如果将取象比类思想贯穿到学习中医之中必定会事半功倍。
三
执着现代物理学、心理学、
系统论和生理学的渗透交叉
中医应是包罗万象的,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系统论与生理学等学科都可以为中医所用。西医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运用是非常好的,比如磁共振、CT、B超等。因此,我们要学习西医在兼容性这方面的优点,做到中医的与时俱进。
四、亲近“明医”
老师认为“明医”并非只是有名气的医生,也可以是对中医某专业领域有独到见解、理解透彻的人。在这里宋老师就介绍了他眼中的“明医”:
1.赵永山老师,宋老师的启蒙老师,现就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赵老师于年博士毕业,因山东为“孔孟之乡,文化之本”,故选择来此传道授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年,在了解到赵老师的医德医术以及对《伤寒论》的独到见解后,宋老师坚定地选择跟随赵老师学习。
2.倪海厦老师,倪老师在讲解针灸手法与《伤寒论》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宋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倪老师的课程,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可以斟酌后选择性学习。
3.齐向华老师,宋老师的硕士及博士导师,医院。齐老师对于脉学研究非常深刻,他曾经仅靠病人的自述、自己的观察以及脉象来判断病情,但治疗依然非常有效。在研究生期间宋老师始终坚持跟随齐老师在门诊学习,收获颇丰。
五、学习临床思路,
尽早临床、多临床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对于本科生如何接触临床,宋老师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早练习手法与技术。宋老师在入学时由于缺少临床机会,于是和舍友互相练习,逐渐熟练掌握针灸、放血等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宋老师也出现过许多乌龙事件,比如在没有专门学习针灸放血并且手法生疏的情况下,只追求扎准穴位,导致同学晕倒,后通过掐人中的方法使人清醒。练习时的错误操作都是我们宝贵的经验,但也提醒着我们要全面学习后再运用,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求助。
2.大胆且细心地处方用药。老师表示处方时要细心,要考虑全面,能尽早用的药不能晚,不能用的药绝不用。
3.读万卷书。宋老师建议同学们通过读医案或《名老中医之路》、《长江医话》、《*河医话》等书籍,了解医生诊病时的考量、辨证以及用药;通过多查文献,寻找讨论点,学习如何写文章。
之后,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临床思路:
1.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诊与脉诊都要以阴阳为基础,宋老师在上面第四部分具体阐述了对于阴阳的辨别。
2.重视细节。这里的细节是指患者的举动与特点等。比如患者捂着肚子,可能是腹痛喜按;进门坐下以后头重难抬,沉默寡言,可能是气不足;声音洪亮,可能是实症;口气熏天,可能是胃热等。
3.注重阴阳、五行、体质、经络、病因五大维度。对于临床中辨别体质的阴阳、湿热、虚寒等需要熟练掌握;对于经络的运用,宋老师常使用穴位触诊,即用手触摸穴位,通过穴位凹陷或者疼痛判断虚实;对于病因的获取要审证求因。其中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外感即六淫和疫疠之气,内伤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
4.辨证。辨证方法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其中脏腑辨证融和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病因。
5.治疗。常用治疗方法有三种,即针灸治疗、中药处方、手法治疗。在手法方面,宋老师推荐同学们可以跟随赵永山老师学习。
六、临床病案五则
最后,宋老师通过分享他在临床上治疗的五则医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阶段该如何学习中医。
一
病症结合
初诊:女,38岁,土行人。年5月8日问诊。
主证:急性肠胃炎
症状:发热38℃,腹泻,抽血显示白细胞11.8,其中中性粒细胞较高,淋巴细胞较低。
辨证: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
治法:解表清里。
处方:葛根芩连汤,葛根60克,*芩15克,*连10克,甘草6克。先煮葛根2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一起煮20分钟。拿3副。
二诊:5月10日反馈,发热已愈,腹泻缓解明显。
分析:发热腹泻,甚至胸闷烦躁,多是外感风寒,若寒邪不去,则会内陷阳明。内陷阳明需要考虑体质的关系,由于体质不同,此证可以从阳化热,亦可以从阴化寒。此患者便是从阳化热,邪盛阳明的情况。葛根芩连汤主解表清里。大量葛根用于发表解肌,解表邪,升清阳,使表里和解,*连、*芩用于清热止泻,甘草主调和诸药。宋老师特别指出,*连为凉性药,须慎用,但患者为中年女性,体质较强,可以大胆使用*连。
二
肺咳、胃咳、膀胱咳
初诊:女,58岁,土行人。年4月10日问诊。
主证:咳嗽多年,时轻时重,咳前先胸闷,干哕,再咳嗽,伴随小便流出,活动加剧。
辨证:肺咳、胃咳、膀胱咳。
治法:潜阳、柔肝、止咳。
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和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诊:4月18日反馈,咳嗽减轻,仍有咳前胸闷,干哕,漏尿。发用前法加丁香柿蒂各6克。
三诊:5月18日反馈,胸闷干哕减轻,咳嗽减轻,漏尿减轻。方选镇肝熄风汤加桑叶、玉竹、石斛与木蝴蝶,以收尾。
分析:主诉为咳嗽多年,便可联想《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前胸闷,进而肝郁,胃气上逆,咳嗽同时会发生膀胱括约肌的失约,导致小便失常,肺、胃、膀胱均出现问题。患者脉浮动有力,左寸关脉浮大有力,可知其脾气急躁、易怒,肝失疏泄,导致肝气犯肺,肺失宣降,导致气机上逆。综上,治法应选择潜阳、柔肝、止咳。瓜蒌薤白半夏汤和镇肝熄风汤主行气解郁、滋阴潜阳,适合该患者。二诊患者咳嗽减轻,但胸闷、干哕、漏尿的情况并未消减,于是加丁香、柿蒂,调理胃气,桑叶、玉竹、石斛、木蝴蝶滋润肺胃。
三
湿热下注案
初诊:女,49岁,土行人。年4月19日问诊。
主证:外阴肿胀突出数厘米,红肿热痛,伴有左眼疼痛、左侧牙痛、小腿湿疹、腰背酸痛,情志抑郁。右前庭大腺囊肿。白带异味,下腹坠胀,口苦口干。舌边尖红赤,苔*腻。
辨证:气郁化火,湿热下注,蕴结肝胆。
治法:疏利肝胆,清热利湿。
处方:泻青丸加减,栀子9克,当归9克,川芎6克,川*6克,羌活6克,防风12克,淡竹叶9克,夏枯草20克,川楝子9克,金银花9克,皂角刺9克,龙胆草6克,贯众15克,拿10副,白糖少许冲服。
二诊:4月30日反馈,大便改善,阴肿仍有。腰背睡眠均改善。
处方:上方去贯众,加玄参20克,生牡蛎20克,地骨皮15克,秦皮12克,白头翁15克,拿7副,白糖少许冲之。
三诊:5月7日反馈,大便正常,前庭肿大缩小,白带粘稠有异味,左侧附件炎疼痛减少。
处方:上方加荆芥穗9克,陈皮6克,甘草3克,柴胡3克。拿7副,白糖少许冲服。
分析:患者情志抑郁,导致气郁化火,气郁生痰。由于肝火主左,导致左侧系列症状。“腰为肾之府”,腰膝酸痛,病在肾,加之湿热下注,蕴结肝胆,所以应当疏利肝胆,清热利湿。用方为《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青丸,主清肝泻火。主病改善后,玄参、生牡蛎、地骨皮、秦皮、白头翁用于清热解*,治疗肿大。火热疼痛缩减后,用荆芥穗、陈皮、甘草、柴胡治疗。诊疗此患者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涵盖五行相生相克,对于病因分析需审证求因。
四
脉、证、方一体
初诊:女,48岁,火土行人。年4月6日问诊。
主证:血压波动6月余。-/75-95mmHg。睡眠差,着急上火较多,做事敏捷。舌红淡苔薄白,脉整体浮沉皆有力,代表是实证,仔细探查,左关浮脉、凸脉、热脉、稠脉、高脉太过。右脉整体缓脉、柔脉、平脉;局部关内曲稍弦、较尺寸无力。
辨证:木旺乘土。治法:抑木扶土。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2克,栀子9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甘草9克,薄荷9克,*芩9克,法半夏8克,*参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拿7副。
二诊:4月14日反馈总体良好,血压较前平稳,偶尔波动,夜问加重,伴有睡眠差,尿频,腹胀气,脉左关已平大半,嘱咐原方调理一周。
三诊:4月24日反馈服药后整体进步,血压基本趋于稳定,最突出症状是服药后尿频。
处方:上方加决明子12克,生山楂10克,拿7副。
四诊:4月30日觉时有压差大,面部潮红,潮热,因是个别情况,不更方。五诊:5月8日反馈血压稳定,时有左耳痒,时有出水,左侧阵发性头疼。脉未诊。
处方:上方加柴胡10克,*芩10克,白芷9克,羌活9克,龙胆草3克,拿7副。
分析:通过脉象,得知患者左右关脉失去平衡,左关脉强于右关脉,伴有明显肝热,可知为木旺乘土,肝火犯胃。运用丹栀逍遥丸进行抑木扶土。三诊症状有所缓和,再加决明子、生山楂进行调理。四诊面部潮红,肝热未去,用柴胡、*芩、白芷、羌活、龙胆草调理肝胆。本案体现了脉、证、方一体的诊病原则。
五
崩漏-淤血不去出血不止
初诊:女,40岁,火土行人。年4月29日问诊。
主证:月经淋漓不尽两月余。3月份家中工作较多,劳累过度,导致月经紊乱,未加注意,平素月经周期准。月经淋漓不尽,查B超无碍,子宫内膜0.7mm,医院建议刮宫,患者拒绝,求诊于我。土行人,乏力,腿酸沉,头晕,舌淡胖苔白腻,边红。脉未诊。
辨证:劳倦困脾,湿邪内阻,脾不统血。
治法:升提中气,活血止血。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仙鹤草50克,茯苓15克,甘草9克,白术15克,*参15克,荆芥炭15克,炮姜炭15克,血余炭15克,棕榈炭15克,乌梅炭15克,*芪30克,丹皮10克,升麻3克,柴胡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拿7副。
二诊:生*芪30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9克,仙鹤草50克,茯苓15克,甘草9克,白术15克,*参15克,荆芥炭15克,炮姜炭15克,血余炭15克,棕榈炭15克,茜草12克,荜澄茄6克,木香9克,桃仁9克,生姜3片,大枣5枚,拿3副。服后月经血块大减,力气改善,头晕改善,血色改善,但出血仍多,舌苔稍厚白。
三诊:上方加桃仁9克,小蓟12克,伏龙肝24克,拿3副。服后出血大减,稍有血丝,力气如前,舌苔薄白。
四诊:上方加生地*12克,拿3副。
分析:患者乏力,腰酸沉,头晕,为血虚症状,但舌淡胖苔白腻,边红,便可知其虚实交杂。治法选用升提中气,活血止血。采用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进行止血,补气,以气生血。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后加桃仁进行活血,减少止血药物,再加木香、荜澄茄行气导滞,开散脾胃。二诊瘀血未除尽,继续加桃仁、小蓟、伏龙肝活血止血,之后出血大减。四诊使用生地*进行滋阴补肾。
七、总结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此次讲座宋晓宾老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以上学习方法,并通过五则医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如何辨证与处方用药。
END
图文来源:中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
编辑:秦涵
审核:张栋、刘帆
主编:闫宇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