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状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50.html进入夏天,夏日变得明媚柔软
也到了调理身体的最佳季节
常听人说“冬病夏治”有奇效
大家了解多少呢?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最早起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的“春夏养阳”,并且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钟“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断的结合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形成了新的一种中医养生治病的指导思想。
《*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冬病”是指某些冬天易发,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预防冬季旧病复发,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来由已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人体进行非药物性疗法(也是自然疗法),来有效调理很多慢性疾病的顽固性的疾病。
夏季人体之阳气多升旺,秋冬则多收敛,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可以这么说,身体的状态是一直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所以阳虚的人越难以抵抗湿寒,湿寒就沉积。沉积的地方“寒凝血滞”从而生病症。夏季身体阳气充沛,最易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一定要知道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春夏特别是三伏天,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对于这些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冬病夏治看三伏,扶正祛邪排湿寒!
自然界的低温和雨水进入到人体之后,就会出现湿气和寒气,身体中湿气、寒气重的人群常常会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湿疹等情况。在三伏天排寒湿,主要是因为人体这时候的经络和血液比较充足的,而且身上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很容易被湿热侵袭。因此这时候通过一些方法治疗寒湿,有利于提高体内的阳气,从而祛除体内的湿气或者寒气,调整阴阳,并且有利于降低冬季的发病率。三伏天排湿寒可以通过三伏贴、艾灸、针灸、泡脚等中医理疗方式。
三伏已至
冬病夏治正当时!
自测是否湿邪入体
①湿邪入侵者常有头晕的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
②大便粘腻不爽;
③舌苔厚腻;
④脾湿重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
⑤湿热胶结可导致皮肤瘙痒;
⑥湿性重浊、粘腻,会出现浑身困重、困倦乏力、嗜睡;
⑦痰湿重可表现为胸闷、胸痛。
以上症状若有一两条比较明显,可能说明已经有湿邪入体了。
祛湿气要这么吃
1
茯苓粥
主料:茯苓粉20克,粳米克。
配料:盐、生姜粒各适量。
做法:粳米洗净后,与茯苓粉同时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炖至软烂,加盐与生姜粒,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服法:每日两次、早晚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2
冬瓜粥
主料:冬瓜克,粳米克。
配料:盐、葱各适量。
做法:冬瓜带皮切成小块,与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加水并文火煮至瓜烂米熟成粥状即可食用。
服法:每日上下午随意食用。
功效:利水渗湿。
3
双花饮
主料:金银花5克,菊花3克,绿茶3克。
配料:红糖10克。
做法:将材料置于杯中,冲入毫升沸水,盖上杯盖,泡发10分钟。
服法:每日1剂,分3次饮用。
功效:解*利湿
END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