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挂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身体的湿气重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湿气可谓是对人体危害很大的一种邪气。中医认为,人体有6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湿邪可以跟其它5种组合,如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等。所以,一旦体内湿重,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湿邪重的危害
1、湿重影响脾胃
湿最先影响的是脾胃。脾是个很“古怪”的内脏,它是全身最阴的一个器官,在脾里,阴气易盛,阳气易衰竭,而且脾喜欢干燥而不喜欢湿。可偏偏脾是生湿之源,所以,湿气重了就会影响脾胃,脾胃不好反过来会加重湿在体内的滞留。
比如,很多人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如肉类、甜品、辛辣食品,就会让脾胃运化的功能降低,从而使体内的水气、气机不能够生发,导致湿气滞留在体内。久而久之,脾胃越来越弱,体态就会越来越胖,反过来又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
湿还会进而影响到其它器官,比如湿重就会聚为痰,如果身体有热气又有痰,就会影响到心神,很多人心神不宁、失眠、烦躁,都可能是因为湿气重的缘故。
2、湿重肝阳难生发
肝脏是生发阳气的,湿重还会影响肝脏气机的生发,如果肝脏不能生发阳气,除了情绪方面的影响,还可能会导致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女性的小便淋浊、阴部瘙痒,男性的睾丸炎、附睾炎等。
3、湿重伤肾问题多
如果湿影响到肾脏,同样会导致小便方面的问题。中医还把湿分为了外湿与内湿,外湿侵入体内,而体内的水湿不能及时运化排除,还会导致皮肤方面的疾病,比如湿疹、皮肤瘙痒等。
湿气是怎么形成的?
身体里,有两个管理水的脏器,一个是肾脏,一个是脾脏。肾脏喜欢水,而脾脏讨厌水,喜欢干燥。肾阳能和食物营养起反应,产生体温热量,将水蒸发向上蒸腾,是肾的能力,让水份能分布全身。说完了肾,现在该说说脾了。脾会主管肠胃,将体内的水份吸收进血液里,血液再将这些水分运回肾脏,部分水分被制成了尿液,于是这样,形成了体液的循环。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肾和脾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如果脾虚了呢?那么大量的水湿,也就是湿气会在体内大量地堆积起来,舌头也会被水湿泡得又大又肿,覆盖着又厚又白的舌苔,边缘还有齿痕,这些水湿通常爱堆积在下身腹部、腿部,它们和脂肪混在一起,让人看上去更胖、更胖、更胖,拉出的大便里也有大量的水湿,也就是拉稀,便溏,大便不成形。
很多人以为湿气离自己很远,其实昼夜温差大,熬夜、嗜荤、贪凉、喝酒、缺少运动、吹空调、穿的少、月子里受风、工作压力大、地处湿气重的地区或者房间不通风透气,都极易加重人体内的湿气。
中医认为湿邪有两种,一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常常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系。中医理论告诉我们,脾湿“运化水湿”的,如果你过多的吃生冷食物、过度饮酒,脾就不能很好的运化,吃喝进去的食物不能转变为营养,供给身体各个部位,反过来这些东西又不能及时排除,体内必然就有混浊的物质存在了,就造成了“内湿”停滞。
艾灸祛湿效果好
祛除湿邪,非一日之功,重点在于驱动体内的气血,驱散湿邪。中医认为,艾灸就是补充和驱动阳气,祛除湿邪非常好的方法。
艾灸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这种疗法不仅可以逐寒祛湿、通经活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泻热,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改良体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是很好的祛湿方法。
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大通道是——
肩颈部的大椎穴
前胸的膻中穴
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腰部的命门穴
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从膻中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心肺及乳房疾患;从神阙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痛经等症状;从命门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软,肾虚等症状;从涌泉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往上流动,易引起膝关节酸痛等症状。
如果你湿气重,不妨多艾灸以下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阳明胃府的募穴。中医认为,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分布在胸腹部经脉上;根据“阳病行阴”的原则,募穴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因此,中脘穴还主治胃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疸等病证。
《*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中脘穴为腑之会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可以有效的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是祛湿的第一大要穴。
2、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水湿停滞、聚而成痰,都可以通过按摩丰隆穴来解决,
3、承山穴
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承山穴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4、解溪穴
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甲乙经》曰:“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风水面肿,颜黑。解溪主之。”《千金方》云:“腹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图翼》日:“泻胃热。”
解,散的意思;溪,地面流行的经水。解溪的意思就是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解散并流溢四方。此穴的物质是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流于本穴后,因为此处穴位的通行渠道狭小,所以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因此名为“解溪”。
5、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祛湿灸哪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掌门师兄提醒各位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保护身体的工作,并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