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山村而来凭借自己努力考上名校,又凭借一手好文章得到老师青睐,以“南大才子”的身份获得老师推荐的高薪工作。
然而,在许多年前他的心里就埋下了支教的种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繁华,独自走进大山,一去便是十年。
他像一束微光,照亮了山里孩子原本灰暗的世界,而他却说是这些孩子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就是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支教老师袁辉。
袁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下面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本本分分温和善良,并不指望儿子以后能光宗耀祖,只希望他能快快乐乐地长大。
父母乐善好施,虽然自己家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袁辉从小就见惯了他们帮助周围邻居,但凡谁家有点儿什么困难父母总是竭尽所能地伸出援手。
中考的时候,袁辉顺利考上了徐州一中,父母也随他一起搬到城里生活,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想给儿子太大压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他的一日三餐。
袁辉自己很是争气,从高一成绩就名列前茅,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不仅如此,还因为受父母影响,他对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很照顾,而且从那时候起便萌生了要去山村做支教老师的念头。
高考那年,袁辉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历史系,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自己也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因为大学毕业就可以去支教了。
然而,大一时期的袁辉却前所未有的感到迷茫,身边同学从入学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或者是为了考研,或者为了考公,唯独袁辉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干什么。
于是,大一那年的期末,他撕了体育试卷,其他各科几乎都交了白卷,满腹心事地回了老家,心里甚至打定主意返校之后就退学。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他返校那天老师亲自找到他,不过并没有提及他弃考之事,反而赞扬他文章写得不错,原本袁辉是准备了满腹的道理要跟学校理论一番的,但老师的善意打得他措手不及。
从那之后,袁辉收起莫名的叛逆,尝试着融入大学生活,他往返于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尽可能用知识填补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他从不接触任何网络游戏,课余时间的唯一兴趣就是办了一个自己的电子期刊《历史上的今天》。从创刊之日起,他便一日不间断地向全班同学推送,从未断更,毕业的时候他还把这本电子刊装订成册,当做礼物送出。
凭借这份执着和努力,袁辉从一个叛逆新生渐渐成长为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四毕业那年,他还写了一篇长达80万字的论文,引得老师啧啧称赞“这论文稍微润色一下就能出书了”。
出于惜才,之后老师又仔细帮助袁辉对论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和检验,调整了几个细微问题后,写了一份推荐信让他直接去当地一家知名杂志社报道。
这份推荐信意味着袁辉跳过了人才市场、招聘广告、骑驴找马的打工过程,直接拥有了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而他的论文很有可能会出版发行,与此同时还能拿到一笔不菲的稿费。
然而,在如此优渥的条件诱惑之下,袁辉依旧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去山区支教。
就这样,袁辉婉拒了老师的善意,推掉了上门的高薪你工作,告别了生活四年的象牙塔,以及同学、老师和曾经心中的女神,背上行囊整装出发,踏上了追梦的道路。
他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四川凉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留下,出师不利的袁辉没有泄气,他又辗转到了四川马边、贵州都匀,但是两所学校都不缺老师,袁辉也没能留下。
辗转迷茫之时,袁辉想起了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的谭定才,这位“拐杖教师”的事迹也曾一度鼓舞着袁辉,于是他决定追随谭老师的脚步去巴东看看。
袁辉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火车倒汽车,最后变成三轮车,直到日落西山才赶到姜家湾教学点与谭老师见上面。
俩人简单沟通后,谭老师答应他第二天帮袁辉去教育局办手续,折腾了这么久总算有了着落,袁辉也总算找到了落脚点。
不过,当地条件有限,袁辉只能暂时在教室里安顿一下。对于山村的生活条件袁辉早有准备,学校没床他就找来木板拼一拼,没有棉被他就钻进带来的睡袋里,度过了在巴东的第一晚。
然而这一晚却是不平静的,半夜他伸手摸到了蛇皮吓了一身冷汗,大腿也被大蟑螂咬红肿了许久。此外,山里湿冷的空气很快浸透了并不厚实的睡袋,一晚上就让他起了一身的湿疹,后来稍不注意就浑身发痒,试了很多药整整治了五年才渐渐有了好转。
不过好在,没过几天谭老师就给袁辉办好了支教的手续,那一刻袁辉很是兴奋,终于他也是有学生的人了。
但谭定才起初并不看好这个大城市里来的年轻人,姜家湾教学点每到寒暑假也会迎来很多支教的大学生,然而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非是想给自己的简历上增光添彩,谭定才原以为袁辉也是如此。
再加上这里条件艰苦,最为困难的就是喝水,这里的人是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日常用水就是雨水。
学校里也没有水窖,用水需要到村民家里去讨,一桶桶地拎回来,并且水还带着腥味,不管怎么沉淀烧开都去不了那股味。更为艰难的是,只有雨季才能储水,储的水也要省着用,吃喝都要计算着更不用说洗澡了。
在谭定才看来,这些城里来的孩子是吃不了这样的苦的,但袁辉却很坚定地说他来了就没打算走。后来,他果然做到了。
在姜家湾教学点当时只有一些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袁辉的课程并不多,闲暇时间他便带着孩子们一起画画、做手工、玩游戏、甚至还写打油诗,这些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一年都不见得回来一趟,他们的童年有着很大的缺失,袁辉希望能尽可能地弥补那些亏欠。
为此,袁辉还自己开设了一门古典文化课程,教孩子们品读古典文学、诗词百家、文人墨客,给孩子们讲那些千百年前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刻理解这些,袁辉还经常自己折了树枝,用硬纸板做了道具,给孩子们演绎剑客风骨、沙场点兵。
这样寓教于学的方式,不仅教会了孩子知识,也让孩子们慢慢喜欢上了课堂,孤寂无趣的童年也多了一分亮色。
渐渐地,姜家湾教学点有个袁老师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当时不远处的白沙坪小学正缺老师,在加上姜家湾教学点的孩子越来越少,当地教育部门经过研究决定将姜家湾教学点并入到白沙坪小学,袁辉也跟随孩子们一起转战到白沙坪小学。
其实两边条件差不多,唯一好一点儿的就是学校修了水窖不用去村民家里拎水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水里会生水藻还有蛤蟆,生活依然没有多大改善,但这些不重要,对袁辉来说,能教孩子们最重要。
白沙坪小学有6个年级80多个孩子,袁辉来了之后不仅要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同时还负责其他年级的课程,他一个人承担着其他教师双倍的教学任务,但他从没退缩。
在这里,他延续着自己快乐教学的理念,继续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输出知识,下课的时候也喜欢跟学生们打成一片,他让孩子们叫他“袁哥”而不是袁老师。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起初并不被家长认可,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印象中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能提高成绩,袁辉没有跟他们讲大道理只是承诺让成绩说话。
当然,他最终确实让学生的成绩验证了他的教学方法。那年全县六年级学生期末统考时,袁辉的学生成绩全都上升了一大截,从此村里人人见了他都要竖着大拇指叫一声袁老师。
除了教学方式有趣外,袁辉对学生的关心可谓全方位的,不仅负责成绩,还负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甚至还真实上演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
当时学校里有个叫青青的女孩,袁辉教她的时候是一年级,上了没几天就不再来了,袁辉心生疑惑去家访才知道这个孩子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称“瓷娃娃”,一不小心就会骨折,家人无奈之下只能让她退学回家。
为了让青青能跟其他孩子一样读书,袁辉省吃俭用在摩托车修理部买了一辆二手摩托,每周三趟往返十二公里的山路去给青青上课,有时候遇上雨雪天气骑不了摩托车袁辉就要步行两个小时。但即便如此,他也风雨无阻地陪伴了青青六年。
青青和她父母对袁辉感激不尽,母亲说遇上袁老师是青青唯一的幸运,但袁辉却说是青青的坚强不屈在鼓舞着他,他们其实算是相互成就。
后来,青青成功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母亲进城陪读,青青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袁辉,可能青青也就早早辍学了,但因为他的坚持,拯救了一个平凡女孩的一生。
袁辉的光辉事迹还不止这些,他作为支教老师,没有工资也没有编制,每个月只有块钱的补助。
然而,就这点钱他还要拿出一大部分花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的家里他都去过,碰见条件不好的总是要留下点儿什么,有时候是钱有时候是物,班里的很多书籍和教具也都是袁辉自费买的。
对于这些他从不奢求回报,能吃饱饭、有衣服穿、有地方住,袁辉就已经很满足,更何况他还经常跟身边人显摆自己的“山景房”,那景色的确是山清水秀。
其实,在白沙坪袁辉不仅仅是一个支教老师,他还是当地扶贫解困的义务联络员,为学校的建设和学生们奔波。
袁辉虽然人在山里,但是一直跟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寻找援助,他找过母校南大的老师和同学,通过校红十字会为孩子们募捐棉衣,利用自己青联委员的身份拉赞助为孩子们提供新鲜水果。南大还组建过研究生支教团,组织优秀学生到白沙坪小学支教。
这样的事,看似不起眼,但却没多少人做得到,也没几人愿意去做。后来,随着袁辉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白沙坪小学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的泥草房已经变成了三层小楼,教室里有了多媒体教具,孩子们有了明亮亮的教室和宽敞的校园,袁辉看着这一切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需要赶往下一个征程。
年,袁辉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年底被评为湖北省道德模范,他微笑着默默收起证书,再次背上行囊,告别那些依依不舍的孩子们,从巴东奔赴公里外的建始,成为望坪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到了望坪中学,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袁辉一有空就跑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课余时间依旧是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奔波在山路之上走访学生。
中学的孩子有的进入青春期开始敏感叛逆,袁辉就因材施教,跟男孩子做兄弟,找女孩子谈心,张弛有度地调解着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情绪。
同样的,在这里除了日常的教学、心理疏导,他又开始到处找赞助为孩子们捐赠球衣球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不仅如此,他日常还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只要没有课就带着他们在学校操场上踢球,班里有个小男孩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球踢得不错,袁辉就把他当成主力队员培养,还带着他们去参加全县的中学生足球赛,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信心,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因为这些光辉事迹,年他被母校南京大学邀请出席学生毕业典礼。典礼上,袁辉讲述了他的支教事业以及决心,给学弟学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南大才子到支教老师,袁辉用十年时间把自己献给了大山里的这些孩子,没有房没有车更没有女朋友,也不求分文回报,不为艰难困苦,为的只是孩子们的笑脸,和从他们眼里溢出的希望。
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他要这些孩子幸福快乐地长大,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