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自己“湿气重”。
一有点类似症状,比如说,浑身困乏、头晕无力、舌苔厚腻、大便黏糊等,就很容易对号入座。
特别是有些广告还说“湿气是万病之源”,大家就更吓得*不附体了。
实际上,湿气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本期小薇特地采访了:福建医院傅开龙副主任,希望让大家对湿气有更加客观的了解。
什么是「湿气」
中医方面:湿气是一种以沉重、粘腻感为特征的疾病
从传统中医来说,湿气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在导致人体产生疾病时,容易出现以下特质:
沉重感,如“首如裹”、“腰中如贯五千钱”等头部、腰部发沉的感觉;粘腻感,如大便粘腻,出汗粘腻,而且病情易反复,迁延难愈。这是由于湿属中医阴邪范畴,常损伤人体正气,并阻碍气血正常运行从而使人出现乏力、倦怠感。
“湿气”还分为2种:
外湿:
这种多是因为外界环境引起的,比如说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可能会出现头胀胸闷、身重而痛、发热乏力、关节酸楚沉重、活动不利等症状。
内湿:
这种多是饮食不节引起的,比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肉类或生冷蔬果,或本来身体就脾胃不足,运化不利,导致湿气内生。
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浮肿尿少等症状。
西医方面:没有“湿气”一说
湿气属于中医诊断,西医没有这种疾病。
可以认为是因为冷湿环境和进食不良导致消化系统病变或是外周机体病变等。
根据大家所说的“湿气重”出现症状,可以定位到一些系统的疾病上:
小腿酸软、膝盖疼痛,多是骨关节疾病;出现痘痘、湿疹、荨麻疹,多是皮肤病;大便不成型、食欲下降,多是消化道疾病;小便不畅、白带增多等,多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人人都有「湿气」吗?
我们经常听人说:
“睡前洗澡会得湿气”
“天天洗头会得湿气”
感觉人只要碰水,就会有湿气
实际上这些说法一点都不准确!
中医方面:我们前面也说了,“湿气”分外湿内湿,外湿确实和“水”有一定关系。
外湿
即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如住在气候潮湿的地区,居处潮湿(如住在1楼)、长期水中作业等情况,外界湿邪侵袭人体,确实会引起人体“湿气过剩”。
但是发生外湿的情况,一般是长期持续,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不是说,碰水就会有湿气。
内湿
多是因为自己本身脾胃功能不足,在此基础上还进食大量油腻,生冷的食物,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所以,大家更要注意的是保护脾胃功能和控制饮食。
西医方面:本来就不存在“湿气”的概念,至于能不能碰水这件事,要落实到具体的疾病。
健康人群根本不存在什么碰水禁忌。
因为碰水导致出现什么疾病或症状,比如说,很多人洗头后会出现偏头痛。
多是因为固有疾病,如遗传和激素引起的,碰水只是诱因而已;或者是因为自己处理不当,比如洗头后没有及时吹干,直接遇冷风,导致血管收缩导致的。而原有疾病的人群,要根据情况碰水。
比如皮肤病人群,在病发期间,就不适宜频繁过度清洁皮肤,这样会导致疾病更加严重。
「湿气」可怕吗?
不少祛湿广告都说:
湿气是万病之源,肥胖、便秘、关节炎、妇科炎症,各种富贵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都是湿气引起的,甚至连精神状态也会被湿气影响。
中医方面:不必过分担心,也不用过度祛湿。
湿气确实对人体影响很广,但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运化功能不行导致的。(注:中医讲的脾胃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并不只是脾和胃两个器官。)
脾胃主要作用是“主运化”,输送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运化水液。脾胃虚弱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出现各种疾病或者症状。
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只要能维持脾胃正常运转,让体液有序循环,就不用过分担心“湿气”这回事,更不必过分祛湿。
首先,市面上大部分的祛湿产品,其实都是无效的,因为个体差异比较大,一般来讲要考虑什么原因引起的(像脾虚,要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痰湿重,一般就用二陈汤加减了),不是一味药就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如果真的有湿气重的症状出现,还是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其次,水在我们的健康中很重要,人体本来就存在大量的水分,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浸润器官等重要作用。我们更要注意的是维持正常的体液循环,注意脾胃健康,而不是过分担心“湿气”这回事。最后,已经出现疾病的人,要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否则只会造成病程拖延,越来越严重。
西医方面:有病治病,别说那些虚的。
所有疾病的进程都是有迹可循的,都需要结合症状判断,并进行一定的医学检查,不能笼统得归结为都是“湿气”引起的,更不存在什么万病之源。
小薇总结:
相信大家,看完文章,都对“湿气”有了一定了解。虽然关于“湿气”,它存不存在,会发生什么影响,以及治疗方式,中西医都有不同的观点,
但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方面,湿气都不能具象指代某一种疾病,更应该是受外部环境(如季节、病*等)影响,或是人体身体细胞代谢率下降和循环功能不佳,而导致出现的疾病症状。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湿气妖魔化,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家不必因为一点症状就对号入座,还是要因人、因病制宜!
还有一点补充,无论从预防“湿气”,还是预防“疾病”的角度,中西医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健康饮食
主食以谷物、薯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保证g的蔬果;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菌菇类、豆类;还可以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薏仁、赤小豆、莲子、芡实、茯苓等;戒烟忌酒,少吃含糖高的点心、零食,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有效运动
每周至少5~7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效运动。中等强度运动(目标心率)=运动时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年龄)的60%~70%,可以佩戴测算心率的手表进行实时监测。最后,小薇想说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挑起什么争端,而是希望通过客观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所谓“湿气”。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是对“湿气”有更深的理解,都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