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的诸多疾病,多是因为痰湿和瘀血,身体如果有了这两样东西,就算没病也会慢慢生病。
为何要这样说呢?这就需要从痰湿的源头说起了。
痰湿是停聚于体内的有害废物,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所产生的。
脾主运化,身体中的精细之物都是要通过脾胃来进行代谢,当脾胃的代谢失常,就会导致湿气产生。
如果体内的湿气没有及时排出去,则痰湿停聚,又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如此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影响健康。
痰湿停聚在不同部位,出现的症状也不同。例如:停于呼吸道则引起胸闷、咳嗽、痰多,
停于消化道则引起食欲退、恶心呕吐、大便粘滞不畅,停于心血管,可导致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停于肢体则出现浮肿;还可出现甲状腺肿大、乳房结块、淋巴结肿大、慢性湿疹等。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口中说的痰其实和中医指的痰是不太一样的。
中医认为痰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见的,也就是有形之痰,这种痰的产生往往和呼吸道发炎,以及相关肺部疾病有关。另外一种则是看不见的痰,被称之为无形之痰,也就是身体水运代谢失调,由湿气聚集形成的痰。
简单地把痰湿说了,我们接着再来谈谈血瘀是怎么回事。
血瘀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很简单的,当人身体中的血液因为某些情况导致血液凝滞,就会导致血瘀。
中医认为,引起血瘀的致病因子很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血瘀,列举如下:
(一)气滞:气和血互相依附、互相滋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褒、血瘀气亦滞”,气滞可致血瘀。
(二)气虚:气虚者全身功能减退,气虚不能统血,以致血行不畅,脉络不充,血流迟缓,日久则成血瘀。
(三)寒凝: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脉管遇寒则挛急。医林改错积块论》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内有久寒及外感寒邪都可导致血瘀堵。
(四)热毒:《医林改错积块论》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邪热过甚,迫血妄行,血液受烁灼而致血瘀。
(五)外伤:各种外伤之后,常见瘀血内结。损伤经络,血不循经,渗出脉外,必致血瘀。所谓离经之血为血瘀,血不归经为血瘀。
(六)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导致血行碍滞而成。
(七〉痰湿疲阻:湿邪重浊粘滞,容易伤脾胃而致气机升降失调,痰湿阻于经络,可致气行不畅,进而亦可形成气滞血瘀。
其实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你不妨将自己的舌头卷起来看看,如果舌下的经络青紫的厉害,说明身体中的淤堵是比较严重的。
我是一名甲状腺乳腺医生,在接诊的很多病例当中,有很多的结节患者要么是痰湿体质,要么就是血瘀体质,或者是肝气郁结。这也从实际上说明了痰湿和血瘀是导致各种结节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怎样入手呢?
首先是针对痰湿问题,如果身体有痰湿,我们就要进行化痰祛湿。一般情况下,我们除了需要祛除痰湿外,我们还需要治病根,只有把病根给治住了,痰湿才能够被彻底消除。
这个病根其实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就是我们的脾胃虚弱,脾胃不仅仅是气血的动力来源,同样也和痰湿的生成息息相关。所以说,要想彻底地控制痰湿不再产生,就要调理脾胃。
同样的,血瘀的处理方法和痰湿相似,但是有所不同,一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淤堵之处疏通开来,再者就是要根据治病的原因进行综合的调理。
就比如若是寒凝血瘀,就应当散寒治之。
“寒凝”与“阳虚”者相似,同样表现为“寒症”。所不同的是,前者为实症,后者为虚证。这里的“寒症”是由“阴过多”,而不是“阳过少”引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便是治疗的理念。
接下来给大家说个方子,叫作双合汤共计11味药,这个方子中所用的药材多是活血化瘀,化痰散湿的,因而主治也就是活血,化痰,散瘀。
当然了,用药治疗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还是大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平时做到情志条畅,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
注:文章部分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作为科普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如果你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