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民间亦有“良药苦口数黄连”一说,可见其药效之佳,其味之苦。黄连用的是植物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收后,除去杂质,润透后切片,晾干即可。
黄连的别名还有很多: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等,黄连的品种大致分为三类,“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味极苦,属优级;“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比较常用;“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生黄连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的功效。主要用于多种湿热病证,尤以湿热下痢、呕吐最为常用。湿热泻痢轻症,单用即有效。若泻痢后重者,与木香配伍使用,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泻痢初起,身热而兼见表证者,常与葛根、黄芩配伍使用,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若呕吐吞酸,舌红口臭而胁痛者,常与吴茱萸配用,如《丹溪心法》左金丸。此外,还可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等心火亢盛之证,如《外台》黄连解毒汤;若阴血不足,水亏火炎者,又可配阿胶、鸡子黄,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心火旺而见吐衄者,则可配大黄、黄芩,如《金匮要略》泻心汤。
本品生用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作用胜于黄芩,长于清胃肠湿热,泻心和肝、胃之火,可用于湿热痞满,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清热解毒泻火多生用;清湿热、止呕吐时多姜汁炒用。
炮制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炒干,每kg黄连,用生姜12.5kg。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等。
炮制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炒干,每kg黄连,用黄酒12.5kg。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等。
炮制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kg黄连,用吴茱萸10kg。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等。
还有盐黄连、清炒黄连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黄连抗菌谱较广,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结核杆菌也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各种流感病毒,及常见致病性真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小檗碱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可引起血压下降,降压与血管扩张有关,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但对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平滑肌等都具有兴奋作用,能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而有较好的利胆作用。故很多中医大家认为,继“青蒿素”后再容易获得发掘的就是“黄连素”。
现在实验和临床研究还发现:长期服用黄连制剂,如黄连解毒汤,对老年性痴呆有防治作用,可以控制病情发展,能抑制兴奋、不安和行动异常,这可能是防止微细脑血管阻塞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连解毒汤有氯丙嗪样镇静作用,对大脑边缘系统有作用;对容易发生脑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能预防卒中的发生。
应当指出的是:黄连虽是无毒之良药,能解除多种疾病的痛苦,但本品大苦大寒,多用2~8个,不宜过量或长久服用;尤其是脾虚胃寒者,尤应慎用。有趣的是,实验临床结果显示:单味黄连的抗药性远较复方大,而抗菌力量复方远大于单味药,故提示我们使用本品时宜复方配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