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才子放弃高薪山区支教,34岁无房无车无编制无伴侣,为了啥?
他是来自山村的奋斗者,通过自身努力顺利考入名校。以出色的文才赢得老师的欢心,成为备受推崇的“南大才子”,藉此获得高薪职位。
然而,多年前,他心中早已埋下支教的渴望。毅然决定背起行囊,离开城市的喧嚣,独自闯入深山,一去便是漫长的十年。
他如微光一般,照亮了山里孩子原本黯淡的世界。而他却坚称是这些孩子给予他对未来的希望。
他是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得主,支教教师袁辉。
袁辉,生于年,徐州下面一个小村。父母温和善良,从未期待儿子光宗耀祖,只愿他快乐成长。
乐善好施的父母,尽管家境不富裕,却习惯帮助邻里。袁辉自幼见惯了父母伸出援手,无论邻里有何困境。
中考时,袁辉顺利考入徐州一中。父母随之搬到城里,虽文化水平有限,但只能照顾儿子的日常饮食。
袁辉自己很有出息,从高一就居于前列,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受父母影响,他关心班上每位同学,并在那时开始了支教老师的梦想。
高考年,袁辉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父母欣喜若狂,他也觉得梦想离自己更近了一步,因为大学毕业后就可以实现支教梦想。
然而,大一时的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身边同学早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而袁辉对自己在大学里的方向一筹莫展。
因此,大一期末,他毅然撕毁体育试卷,其他科目几乎白卷。心事重重地回到老家,甚至在心中决定返校后就退学。
但出奇的是,那天他回到学校时,老师亲自找到他,却并未提及他放弃考试的事情。相反,老师竟然称赞他的文章写得相当不错。原本,袁辉准备好一堆理由要与学校理论一番,然而老师的善意让他措手不及。
从那刻起,袁辉淡化了内心莫名的叛逆情绪,努力融入大学生活。他在寝室、教室、食堂和图书馆之间穿梭,极力用知识充实每一片时间和空间。
他远离一切网络游戏,唯一的课余兴趣是创建了一个电子期刊,名为《历史上的今天》。从第一期开始,他每天都不间断地向全班同学推送,毕业时将这本电子刊装订成册,作为礼物送出。
因着执着和努力,袁辉从一个叛逆的新生逐渐成长为老师引以为傲的学生。大四毕业那年,他撰写了一篇长达80万字的论文,赢得老师的赞誉:“这篇论文稍作润色就可以出版了。”
出于对他的珍视,老师细致地帮助袁辉进一步考证和检验论文内容,稍作微调后,还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直接加入当地一家知名杂志社。
这封推荐信为袁辉铺平了一条绕过人才市场、招聘广告、骑驴找马的道路,直接获得了一份高薪且稳定的工作。他的论文也有望出版,同时还将得到丰厚的稿费。
然而,在如此优越的条件和引诱之下,袁辉仍牢记初心,决心去山区支教。
就这样,袁辉婉拒了老师的慷慨提议,辞退了一份高薪的上门工作,告别了四年的象牙塔生活,与同窗、教授,还有曾经心中的女神,背着行囊,整装启程,迎接前往追逐梦想的未知之路。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四川凉山,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留下。尽管初出茅庐的袁辉面临着一系列的波折,他并没有灰心。他辗转到了四川马边、贵州都匀,但两所学校都不缺教师,袁辉同样无法留任。
在迷茫时,袁辉回忆起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的谭定才,这位“拐杖教师”的事迹曾激励着他。于是,他决定追随谭老师的脚步,亲自前往巴东一探究竟。
经过一整天的奔波,从火车到汽车,最后转成了三轮车,直到夜幕降临才赶到姜家湾教学点,与谭老师见了面。
两人简短交流后,谭老师答应第二天协助袁辉办理教育局手续,经过一番波折后,袁辉总算找到了安身之处。
然而,由于当地条件有限,袁辉只能临时在教室里过夜。对于山村的生活条件,袁辉早有心理准备。没有床铺,他就找来木板拼凑;没有棉被,他就钻进自带的睡袋。在巴东的第一晚,他艰难地渡过。
然而,这个晚上却并不宁静。半夜间,他伸手触到了蛇皮,吓得冷汗直冒。大腿还被大蟑螂咬得又红又肿。除此之外,山里湿冷的空气迅速浸透了他不太厚实的睡袋,导致他一夜间生出了湿疹。随后的五年,他不得不经历数次治疗才慢慢好转。
幸运的是,谭老师几天后替袁辉办妥了支教手续,那一刻,袁辉兴奋不已。终于,他成为了一位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学生。
然而,谭定才最初并不看好这位从大城市来的年轻人。姜家湾教学点每到寒暑假都迎来许多支教的大学生,但他们大多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是想在简历上增加亮点。谭定才原以为袁辉也是其中之一。
再加上当地的艰苦条件,尤其是喝水的问题。姜家湾的人们真正依赖雨水维持日常生活,而学校里却没有水窖,只能去村民家里借水。这让袁辉深感困难。不仅如此,水带有腥味,经过沉淀和烧开都难以去除。更为棘手的是,只有雨季才能储水,储存的水还得谨慎使用,吃喝都得精打细算,更别提洗澡了。
在谭定才看来,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受不了这样的苦。然而,袁辉却坚定地表示他来了就不打算离开。最终,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在姜家湾教学点的早期,只有一些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袁辉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在业余时间,他带领孩子们进行绘画、手工制作、游戏活动,甚至涉及写打油诗等多样化的娱乐活动。这些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父母一年难得回来一趟,导致他们的童年存在很大的缺憾。袁辉积极尝试弥补这些缺失,渴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美好回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辉主动开设了一门古典文化课程,教授孩子们古典文学、诗词百家以及文人墨客的知识,讲述古老而精彩的故事。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经常亲自制作道具,例如用硬纸板制作剧场道具,演绎剑客的风采和沙场点兵的场景。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慢慢培养了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为原本单调乏味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逐渐传播开来,姜家湾教学点的袁老师成为了当地十里八乡瞩目的人物。由于白沙坪小学附近急需老师,再加上姜家湾教学点的学生逐渐减少,教育部门决定将姜家湾教学点并入白沙坪小学。袁辉也随着孩子们一同转移到白沙坪小学。
尽管两地条件差不多,唯一的改善是学校修建了水窖,省去了到村民家取水的麻烦。然而,夏天水中的水藻和蛤蟆问题仍未解决,生活并没有显著改善。但对于袁辉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教育。
白沙坪小学共有6个年级,80多名学生。袁辉不仅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还负责其他年级的教学工作。他独自一人承担着其他教师双倍的教学任务,但他从未退缩。
在这里,袁辉延续了自己快乐教学的理念,通过讲故事和进行游戏的方式传授知识。下课时,他也喜欢与学生们亲近交流,让孩子们称他为“袁哥”而不是“袁老师”。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初并未得到家长的认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这样能提高成绩。袁辉并没有与他们大谈教育理念,而是承诺通过成绩来证明他的教学方法。
最终,他的学生成绩在全县六年级学生期末统考中取得了显著提高。这一成就使得村里的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呼他为“袁老师”。
除了有趣的教学方式,袁辉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全方位的。他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