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南京大学的尖子生,毕业后本有机会追逐着年薪十几万的职业生涯。可是,他毅然放弃了那诱人的高薪工作机会,选择走进贫困山区担任支教工作。在那儿,环境险峻,工作既没有稳定编制,每个月的生活补助也只有区区一千块。
然而,他却默默地在这样的支教生活中度过了十多个年头。三十多岁的他,无房、无车,甚至没有了对象。那么,他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呢?
文章中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为了提升文章可读性,有些细节可能经过润色,但请以理性的态度阅读,仅供参考。
而在他所在的小学里,一场富有创意的教育课正在上演。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认真参与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一位“劫匪”手持“刀具”逼近一名小学生,情景逼真。
那位小学生察觉到不妙的情况,迅速掏出怀中的方便面,毫不犹豫地将其朝着另一方向扔去。这一聪明的举动吸引了“劫匪”的注意,成功帮助小学生脱身。
台上的同学们精彩地演绎着情景剧,台下的同学们哈哈大笑,为他们的机智鼓掌。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在学校里并不罕见,这要感谢支教老师——袁辉。
袁辉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的一位支教老师。
在袁辉的课堂上,经常能体验到一些超有趣的教学方式,因此同学们都超喜欢这位老师。而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袁辉一直以来的梦想。
当时,袁辉还在上高中,对于学校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有了不同的看法。学校的上课方式很无聊,学生们变成了机械的“考试机器”。袁辉就想,难道没有其他更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既享受学习,又能在欢笑中真正掌握知识。
这个想法一直在袁辉的脑海里萦绕着。他也遇到了很多超棒的老师,他们不仅平易近人,而且才华横溢,能和同学们聊得来,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时候,成为一名老师的念头也在袁辉心中升腾,而成为一位有趣的老师更是成为他的梦想。
高考时,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袁辉成功考入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他还自学了德语和俄语,成绩优秀,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快要毕业时,找什么样的工作成为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袁辉当然也不例外。这时,袁辉的导师写了一封亲笔信,将他推荐到南京市的一家杂志社。经过面试,主编对袁辉印象深刻,表示他可以迅速入职。
然而,在回学校的路上,袁辉开始犹豫了起来。他回想起自己高中时的一个梦想——去农村支教。小时候曾在农村度过的日子让他感慨万分,那里有捉泥鳅的乐趣,有自由奔跑的空间,相较于城市,农村更能触动他的心弦。
渐渐地,想要去乡村支教的决心在他心中变得愈发坚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去农村支教。他觉得这样的选择更符合他热爱自由的性格,而且支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袁辉婉谢了导师和杂志社的好意,背起行囊踏上了支教之路。一开始,他先去了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可惜那里的学校暂时不需要额外的教师。于是,他又转往贵州都匀县的两所学校,但仍然碰到了足够的老师。
在这个关头,袁辉突然想起电视上曾看到的湖北省巴东县“拐杖教师”谭定才坚守乡村教学的感人事迹。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前往那个地方。携带着一个睡袋、几套衣服,还有一些书,他踏上了前往湖北省巴东县的火车。
下了火车后,他换乘公共汽车,然后是三轮车、农用车。一路颠簸之后,袁辉终于来到了鄂西大山深处,恩施州巴东县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见到了“拐杖老师”谭定才。随后,袁辉向谭定才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拿出了毕业证。
看到他是名牌大学毕业,一开始谭定才对这位年轻人的能力产生了些许怀疑,他怀疑这位年轻人是否能够承受住艰苦的条件。尽管袁辉坚定表示自己能够应对,于是他就这样留了下来。
然而,袁辉没想到事情会变得如此不简单。当时,巴东县还是国家深度贫困县,教学点甚至没有自来水供应。虽然袁辉对于即将面对的困难做好了准备,但他没有预料到会如此艰难。
在那里水资源匮乏,袁辉只能走访附近村民,请求一些存储的雨水。当时学校里只有谭定才一人带着两个班的学生,第一晚,他硬着头皮用8张课桌拼成床板,然后在睡袋里艰难度过了一夜。
那里的环境极其潮湿阴冷,没多久,袁辉就患上了严重的湿疹。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很多人以为袁辉只是来这里“锻炼一下”,预计他很快就会离开。然而,没人想到他竟然在这里坚持了十多年。
后来,姜家湾教学点并入了白沙坪小学,虽然修建了水窖,但仍然存在夏天水窖滋生绿藻,甚至还有蛤蟆的问题。由于袁辉没有正式的教师编制,每月的补助也只有一千多元,尽管如此,袁辉仍然把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支教的生活一直都不轻松,孩子们非常调皮,有时候也不愿意听课。初时,袁辉并没有很好地适应,于是他开始自己寻找原因,并摸索其他教学方式。
很快,袁辉设计了一种融合情景剧元素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渐渐地,附近学校的老师们都听说了姜家湾教学点迎来了一个叫袁老师的,他的教学别具新意。
年,因为同个乡镇的白沙坪小学缺乏年轻教师,校长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前去执教。当时,白沙坪小学共有六个年级,85名学生。由于教师短缺,袁辉除了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外,还得兼顾五年级的数学和思想品德课。同时,他还负责三四年级的音乐课。
每周,袁辉得上30多节课,几乎是其他老师的两倍,但他从不多言。除了在学校上课,袁辉还专门为一个学生提供了课程。这位学生叫青青,因为从小习惯性骨折,只能整天坐在轮椅上。一年级没上完,她就辍学回家了。然而,袁辉不忍心看着青青放弃学业,于是每周都前往她家,专门给她上课,并且一分钱也不收。
每周两三次,往返20公里的路程,但袁辉从不抱怨。无论风雨如何,他都照常不误。即便在冬天大雪纷飞,他也会步行前去。几年来,袁辉甚至骑坏了两辆摩托车。
在袁辉的不懈努力下,青青的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青青的姐姐也受到了袁辉的影响,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决定成为一名老师。
尽管山区教学条件艰苦,但袁辉一直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大城市一样的“素质教育”。袁辉支教已有十多年,期间在恩施的多所学校教授过十多门课程,最终成为高坪镇望坪初级中学的老师。
为了支教,袁辉曾与父亲发生争执。当父亲去看望他时,却惊讶地发现条件比他想象的更为艰苦。虽然袁辉的同学们早已买车买房、成家立业,但袁辉既没有多少工资,也没有对象。父亲着急,催促他回去,但袁辉坚持认为那里需要他,决定继续留下。
在支教的十多年里,袁辉帮助过几乎每一位困难的学生,不论是一包麦片,还是几百上千元钱。他意识到个人能力有限,因此联系了红十字会和爱心组织,为孩子们捐赠棉衣,提供纯牛奶,每周还确保他们吃到新鲜水果。
这十多年间,袁辉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多项变化,包括校舍的翻新和学生宿舍的新增。望坪中学和小学相继建起足球场,地方教育局也开始主动安排教师上门辅导那些不方便集中上课的学生。
袁辉的事迹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