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ZisuFoliumPerillae
犹记得《女医明妃传》里面,允贤那个贴心又忠心的丫鬟紫苏,人长得漂亮又机灵,心眼儿还好,让人不喜欢都难!而在中药的世界里,紫苏也是很好的中药材。
紫苏,一个集美貌与美味于一身的植物。是我国卫生部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同源食材中的佳品,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且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都是中药。
据说,紫苏这个药材是华佗发现的,名字也是华佗起的。相传在华佗外出采药途中见到一只水獭吞吃了一条大鱼,肚子一下涨的像鼓一样,十分难受,后来它爬上岸边吃了一种紫色的叶子,不久就没事了。华佗从中得到启示,猜测它能解鱼蟹*,并在后来实践中用它治愈了一群吃了大量螃蟹而引起肚子疼的青年。因为它色紫,服用后又能使人腹中舒服,华佗称它为“紫舒”,后人又称之为“紫苏”,对此李时珍解释道:“苏从酥,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
紫苏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频。原名“苏”。现商品多按不同部位分别定名药用。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全株(称紫苏子)。去掉嫩枝及叶片的老梗(称紫苏梗)。摘取的叶片(称紫苏叶)。成熟的果实(称紫苏子)。多为栽培。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方形、直立,高30~厘米,紫绿色。多分枝。也对生,柄长2.5~7.5厘米,叶片卵圆形,长4~12厘米,宽2.5~10厘米,先端突尖,叶缘钝锯齿状,两面紫色或表面绿色,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细油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果实成熟时萼膨大,花冠管状,上端二唇形,淡红色,小坚果灰棕色或褐色,卵形。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其它各地多有栽培。紫苏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为宜。
性状鉴别:紫苏茎略方柱形,有四棱,暗紫色,显纵沟,具明显的节,节上分枝或生叶,长30~80厘米,直径约3~10毫米,嫩茎上有白毛茸。叶片紫绿色,薄如纸多破碎。顶端有宿存花萼(称苏子兜亦作药用)。果实灰棕色,卵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老茎质坚硬,嫩茎质松脆,断面有白色髓心。老茎气微、味淡。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带有多数叶片者为佳。
来源
1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
2功效与作用1、发汗解热;2、利尿;3、健胃,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4、祛痰,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
3炮制切咀,生用。
4性味、归经辛温。脾经、肺经二经。
5功能1、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3.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4.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相当于胃肠型感冒)。苏叶发汗的作用比麻*、桂枝弱得多,单用效力不大,要与荆芥、防风或生姜等同用以助发汗。但它的特长是兼能理气宽中(调整胃肠功能、帮助消化),止呕(与枳壳同用更好)。有频频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用本品4.5g加川连3g,水煎服。至于老人和小儿较轻型的感冒,用麻*、桂枝嫌发汗太甚时,可用紫苏叶代替,方如香苏饮。
2、用于行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胸闷恶心。老苏梗作用较好(4.5~9g即可)。配陈皮、砂仁更能增强健胃作用。
3、用于解鱼蟹中*,要用至30%~60%。此外,还可以外用治疗阴囊湿疹。方法是用苏叶30g煎水,放温后浸洗患部,然后用生油在患处搽匀。
用量:一般6~9g。
处方举例
香苏饮(《局方》):香附6g,苏叶6g,陈皮3g,甘草3g,生姜9g,红枣3枚,水煎服。
附:紫苏梗,通称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枝,专长顺气安胎(健胃、止妊娠恶心呕吐)。紫苏梗:切片,生用。效用略同紫苏偏于理气安胎。紫苏叶:生用,效用发表解肌,祛风散寒。紫苏子:炒用或生用,效用驱探痰解郁,下气定喘。
注:苏子,分紫苏子(黑苏子)、白苏子二种。北方多习用黑苏子,大部分为野生品。
声明:本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后台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