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大“爱”
艾●草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
▁
相信艾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艾草
因为艾与“爱”同音因此许多人把它称作
上天赐予人间的大爱之物
事实上也的确可以这么说
艾草不仅常见
而且拥有着许多的价值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艾草的世界
去探秘神奇艾草的奇特功效和美丽传说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其分布及广,除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其全草入药,传统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本品气清香,味苦。以叶片大,叶背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炒炭用。
LoveandDevotion
辛、苦,温;有小*。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1、虚寒性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
2、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
3、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4、皮肤瘙痒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主要原料。
《本草纲目》: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草医
。
《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
《景岳全书》: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久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枯~燥~
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困了,那么接下来就讲一些大家都爱的。身为一名吃货,美食当然是少不了的。
青团——也叫“清明果子”,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反而是成为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这么绿的一道美食,营养价值想必不用多说,据说还能美容)至于做法,介于我是个厨房小白,这里就不误导大家了。(自己查!)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的用法众多,并不仅限于汤剂或艾灸。与许多在生活中普通人也可以操作的一些用法。这里就给大家例举一些生活中用得到的小知识:
1、用艾叶泡脚:艾叶可以治疗阴囊湿疹,还可以散寒止痛、温经止血,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作用,平喘、止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2、老艾叶煲鸡:有滋补、暖胃、祛寒湿、暖子宫等作用,对于子宫寒冷,痛经的女性来说经常煲艾叶喝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艾叶制作的许多食物都有一定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女性)
3、鸡眼:如果脚上长了鸡眼,那么将干燥艾叶揉成一个小球放在鸡眼上,然后从球的上方点燃等快要燃尽时再将其拿下,长此以往可以起到治疗效果。(类似于艾灸,但更为便捷)
制作人:王啟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