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是走进皮肤科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虽然常见却很难解决。这是因为皮肤瘙痒的原因有很多。中医认为,瘙痒是由于燥、风、湿等因素作用于皮肤所致,有些瘙痒是由于血虚所致。了解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病因,有助于更好的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瘙痒症是指一种无原发性损害的自觉瘙痒的皮肤病。患者经常出现抓痕、丘疹、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性和苔藓样变性。这种疾病的原因仍然不明。西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有关,也与一些外界因素有关,如寒冷、温暖、化纤织物等。中医认为,元素与身体的亏虚,阴血的亏虚,风邪的侵袭,皮肤的停滞,邪的交叉竞争,邪的盛衰,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不适。
那么具体来说,皮肤痒的原因有哪些?
中医把皮肤瘙痒分为五类。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与禀赋不耐有关,多种因素,如六淫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或肝肾亏虚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如气血虚弱、风热燥证或内血热证等。
1.风寒
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云:《素问》冯云邪客于筋,筋弱,真气发散.是痒,所以风疹痒是因为这个”。气温突变或天气寒冷时,患者皮肤瘙痒会越来越严重,天气炎热或出汗时,症状会稍有缓解。
2.血虚
《丹溪心法》说“痒皆虚,血不傲肌疮,所以痒。”血虚多见于老年患者,秋冬季节易发。常见症状为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性和血虚综合征。舌淡,苔少,脉细或缓,如慢性皮炎。
3. 人体正常温度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指出:“血热风动,皮肤痒。”说明痒和热关系密切。血热患者可出现面部红唇、皮肤灼痛、瘙痒、疼痛、皮肤抓挠出血,并常伴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薄*、滑或数脉弦等急性皮炎。
4.风湿病
多发生于外阴、肛门、阴囊等。此处皮肤肿胀,有时会出现皮肤糜烂和渗出物。湿邪引起的瘙痒总是挥之不去,并伴有脾胃不和证。舌胖,苔白,脉缓或滑,如湿疹。
5.盛丰
风邪过盛者瘙痒急,瘙痒重,活动力强,全身泛发,变化快,瘙痒无固定部位,间歇性瘙痒,常伴有外感症状,如荨麻疹。
对于皮肤瘙痒的治疗,可以对症选用这些中成药。
通过上文可知,皮肤瘙痒不同年龄人群均可罹患,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可继发抓痕、血痂、湿疹样变等损害。在采用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时,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1、血虚风燥型
此证型以老年人多见,一般病程较久,可见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痛痒剧烈;伴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酸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濡等症状。此因血虚肝旺,化燥生风所致,治宜益气补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芪、生熟地、天麦冬、升麻、白蒺藜、郁金、柴胡、枳壳、浮萍、夜交藤。
2、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型瘙痒大多由于脾失健运,蕴湿不化,湿热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阴等处,皮损处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皮肤红肿疼痛,或见脓疱、破溃、糜烂、渗液。全身症状有口苦胸闷、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气味较重、苔*腻、舌质红、脉滑数。治疗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宜用金银花、蒲公英、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菖蒲、茵陈、白藓皮、土*连、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来清热解*,祛湿止痒。
3、血热炽盛型
血热炽盛型瘙痒一般发生在夏季,因热*盛而有皮肤瘙痒。皮肤表现常见灼热感,瘙痒难以遏止,天气比较寒冷时会有所缓解,遇到热天瘙痒更严重,患者常常连续、强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会有心情浮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现,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脉浮数或弦数等。治疗时以清热治本为主。方用当归、生地、蝉衣、知母、苦参、白藓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
总结
在临床上,很多种皮肤病都会引起皮肤瘙痒,如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瘙痒可以泛发全身,也可局部发生;有轻、有重;可持续、可间断、可阵发。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皮肤瘙痒,要根据瘙痒病因再确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因此,出现皮肤瘙痒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积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去除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皮肤瘙痒您还在用力抓吗》.健康报.-08-22
[2]《异常皮肤瘙痒可能隐藏疾病》.家庭医生报.-12-05
[3]《中医帮您摆脱皮肤瘙痒的困扰》.上海中医药报.-11-2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