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
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
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湿疹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湿疹看起来就是很多小红疙瘩、小水疱,有时候太痒抓破了就会形成溃烂,边缘不清,这个阶段就需要使用一些中医粉之类的外用药物进行收干,防止蔓延和扩散。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渗出的液体减少,会有小疙瘩、结痂、溃烂等同时存在,还会特别痒,这个阶段属于亚急性,也还是需要收干为主。慢性湿疹看起来稍微好一些,可能只是皮肤粗糙,结痂,发痒,有些人一开始就得的是慢性湿疹,有些是急性和亚急性转化而来。慢性湿疹主要表现就是皮肤干,就需要注意保湿。
其实对付慢性湿疹有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做好保湿,可以使用橄榄油或者麻油,有些轻度湿疹做好保湿就能治愈,严重的通过一定时间的药物治疗加上做好保湿护理,也能很快治愈。中医调理的话,思路和辩证方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长湿疹的人,一般有这些特点》
版权声明图文为原创版权归权利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