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乡村医生接诊遭感染,夏季要警惕蜱虫病
TUhjnbcbe - 2022/7/3 21:01: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0525/7168767.html

眼下,已进入夏季,又到了蜱虫生长繁殖的高峰季节。各地每年夏季均有报道,居民被蜱虫咬伤而罹患上蜱虫病,不少人不治身亡。有些居民被蜱虫叮咬发病后,起先高烧不退,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

本文拟从四例病例分析,以提醒夏季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注重蜱虫病的诊疗与预防。

病例1

临床资料:因“低热、腹泻”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自述低热37.0℃,腹泻10余天,入院时稀便,治疗1天后转水样便,腹泻加重,当日查血小板98×10*9/L,白细胞正常值范围。因治疗未见好转,2医院就诊,再查其白细胞下降严重,医院医院治疗。3医院,无床位未能取得入院资格后医院治疗,并于4天后抢救无效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其家属(女儿、女婿、大舅子)述无狗、猫或野生动物接触史,无蜱咬伤史,无外出史。生前经常去沿海滩涂地区河边钓鱼,钓鱼处杂草丛生,老鼠密度极高,且无自我防护。曾因“阴囊湿疹”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治疗20天后痊愈,其“阴囊湿疹”是否因垂钓期间被蜱叮咬所致,因患者已死,无从查证。

病例2

临床资料:因“发热、纳差、白细胞降低”至当地卫生院就诊,查体发热38.0℃,血小板×10*9/L,白细胞1.80×10*9/L。第三天医院治疗,5天后抢救无效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其家属述无狗、猫或野生动物接触史,无蜱咬伤史。与病例1存在密切的生活接触史,且无其他可疑流行病学史。

病例3

临床资料:因“发热”在本村卫生室就诊治疗,不见好转,一周后至当地卫生院就诊,发热最高39.0℃,查血小板89×10*9/L、白细胞1.74×10*9/L、畏寒、头痛、腹痛、腰痛、纳差,有高血压史4年。该院拟“不明原因发热、血小板减少”转至县医院治疗,医院诊治直至康复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无外出史,无狗、猫或野生动物接触史,否认蜱咬伤史。该患者曾负责病例1装殓。

病例4

临床资料:因“发热”在本村卫生室就诊治疗,不见好转,2天后至当地卫生院就诊后,发热最高40.0℃,查血小板75×10*9/L、白细胞1.51×10*9/L,乏力,否认基础性疾病史。该院拟“不明原因发热、血小板减少”转至县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诊治直至康复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乡村医生,无外出史,无狗、猫或野生动物接触史,否认蜱咬伤史。该患者替病例1拔气管、尿管等体内插管,并曾为病例3进行输液治疗。

实验室检测

由于首发病例死亡时血清已丢弃,故无法做RT-PCR检测,3例续发病例血液标本送省RT-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核酸阳性,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确诊病例。

经验教训总结

此4病例经过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是由新型布尼亚病*经血性分泌物接触引起的聚集性疫情。自续发病例接触首发病例血性分泌物至发病,推算潜伏期为8~13天,与多数病例在1~2周相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为新发传染病,这类疾病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感染风险较高,传播途径与蜱有关。

而病例所在镇为沿海平原地区,且从未有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报告,镇、村医生对其缺乏认知,易误诊和漏诊。

本起疫情首发病例在卫生院、医院多次辗转就医,延误诊治。同时其出院时相关导管拔除及血性分物污染物品处理不当,导致3人感染发病,引起人间感染聚集性疫情,医院,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医生接诊遭感染,夏季要警惕蜱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