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0/6/4 17:35:00
医院订阅哦!作者简介:张建斌,中医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导读腧穴是针灸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腧穴内涵的正确理解,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腧穴理论的正确应用,也关系到腧穴现代研究的学术起点。但是,目前对于腧穴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尚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和结论,以至于当代有学者[1-2]提出对腧穴定义的质疑和再思考。南宋医家王执中提出了“受病处”的腧穴概念[3]11,以临床为视角诠释了腧穴的内涵。“受病处”的腧穴概念,既体现了腧穴理论产生的临床实践基础,也体现了腧穴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当今,无论对于腧穴的理论阐述、临床应用,还是现代研究,都值得借鉴“受病处”的腧穴概念。王执中对受病处的学术界定王执中(生卒时间不详),南宋针灸医家,东嘉(今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县)人,乾道五年()进士。任湖南澧州州学教授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据高树良[4]考证,《针灸资生经》首刊于-年之间;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天历三年()庚午广勤堂刊本(今藏北京图书馆)。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基础上,王执中参照,《明堂》(《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卷一百)及其他著作,研究和整理针灸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创新性地提出“受病处”的腧穴概念。(图片来自网络)《针灸资生经》共有3处提到“受病处”。其中第二卷专有一节,以“针灸受病处”为题,可惜仅见于传世本之目录而正文已失[4];还有2处出现在第五卷“足麻痹不仁”“膝痛”两病诊治中:《列子》载偃师造偈云:废其肾则足不能行。是足之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针灸资生经?第五?足麻痹不仁》)舍弟行一二里路,膝必酸疼,不可行。须坐定,以手抚摩,久之而后能行。后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酸疼,灸犊鼻而愈。以此见药与灸不可偏废也。若灸膝关、三里亦得,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针灸资生经?第五?膝痛》)在临证过程中,王执中注重按压与病症相关的特定腧穴,并将按压有酸痛的腧穴称之为“受病处”;同时还强调,在“受病处”施治,疗效卓著。这里“受病处”指的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了异常改变的腧穴,而非其他的腧穴概念。受病处的学术背景及其形成考察王执中提出“受病处”的学术背景,与《内经》的“以痛为输”、《千金要方》的“阿是穴”有直接的渊源。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特定部位的疼痛,即“痛点”“痛处”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临床指征,为疾病所在。这不仅引起《内经》时代医家的注意,而且通过临床实践把握了其中的一定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述,如《灵枢?经筋》“以痛为输”等,唐代王冰就以“不求穴输而直取居邪之处”注解“以痛为输”。因此,“痛点”“痛处”等病灶部位(居邪之处)是形成了腧穴“受病处”概念的最直接的局部因素之一。而王执中临床诊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