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经过去,春意盎然,雨水不停地下着,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此时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气温迅速回升,降雨增加,寒热交替频繁,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预防。
而且,这一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岁运(掌管一年)属木,肝气旺盛,脾土会被压制得更厉害。
一些小菜谱,帮助春夏季的健康
1、地瓜
春夏之交,人体的水分比较多,所以,我们建议用怀山丸来泡水。
地瓜性平,入脾、肺、肾经,补脾肺肾,固精止带,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补虚散寒,壮筋骨,久食耳目聪慧”的极品。
2、豆浆
中医认为,豆浆是一种性质平淡、甘甜的饮料,它的作用是“润肤、生色、养脾、补虚、养阴、养精、养肝、养肝、养肝、养肝、养肝、养胃、养胃”。
《本草纲目》中有“豆浆,能通水气,能治风寒,能解*。”
《延年秘录》中说:“豆浆可增肤,增色,固髓,增气,补虚,可食。”
《日用本草》:“宽中、下气、利大肠、止水胀、消肿。”
《本草汇言》:“以水煎之,可润脾,以止泻痢。”
所以,在春暖花开时,豆浆是最好的选择,南京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用克的豆浆,15克的山药,15克的百合,50克的糯米。
但是要注意的是:尿酸高的痛风病人要忌喝;脾胃虚寒的人不要喝;要把水煮透;不要喝隔夜豆浆;不要喝太多;不要把水倒入鸡蛋里;不要和药一起喝。
3.薏米红豆粥
红小豆有祛湿、散血、解*、祛寒、止泻痢、利尿、治热*、祛邪血、祛烦满、健脾胃等作用。
薏米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作用的药物。
薏米和红小豆一起炖,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熬一锅汤,去湿,去火
“煲汤”是岭南一带的一大特色,我们也可以借鉴,根据时令,做一些好的炖汤,让家人(尤其是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少生病,平稳度过季节交替。
1、红豆鲫鱼汤
这段时间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吃红豆鲤鱼。
鲫鱼,也叫鲤鱼,《名医别录》记载,可以作药,味甘,性温,无*性,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的作用。
春夏交替,天气既有春末的湿热,也有初夏的温暖,所以养生保健要注重养阳气,健脾胃,祛湿浊,适量食用鲫鱼可以健脾利湿。
原料:赤豆80克,鲫鱼1条,生姜3片,陈皮5克。
制作:赤小豆、陈皮洗净;鲫鱼去鳞,去肠,清洗,加油,略炒,加入赤小豆,生姜,陈皮,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炖1个钟头,加入盐。
功效:《唐本草》中有“以莼菜为汤,主治脾胃虚弱,不能下咽;与莼菜一起食用,可以制成莼菜鲫鱼,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痢疾等病症都有很好的作用,《本草拾遗》中说:“主虚羸。红烧吃,五痔。”也提到了鲫鱼有补虚的功效。
适用对象:脾虚湿热、面红耳赤、四肢酸痛者。
2、猪骨土茯苓汤
主料:克猪腰子,50克土茯苓。
制作方法:把以上食材清洗干净,加10碗开水,煮成3份喝。
功能: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湿解*的功效。女性阴道炎、湿疹湿疮引起的白带增多、瘙痒等症状,可以适当服用。
适用人群:青少年,中年,皮肤湿疹,或女性阴道炎症。
晒背补阳
缔纳国际悄悄告诉你,在后背,有一条经络,叫做“阳气之海”。另外,背俞穴与心肺相连,所以寒气很容易通过背部进入身体,如果背部受凉,则会造成肺寒,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建议:在室外有充足的日光浴时,可以将大衣脱掉,让阳光照射在后背上,大约30分钟。
这不仅能消*,还能让人的后背暖洋洋的,让人的心更踏实,身体也更容易暖和,尤其是那些心脏空虚、身体不容易暖和的人。
此时正值深春,柳絮飞落,杜鹃花开,牡丹盛开,樱桃成熟,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候。
趁这最后一丝春色,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抓紧春末,踏青养生两不误!
但是要提醒你一句:“春来真贵,身体好”,请大家在旅游的时候记得做好防护,戴上口罩!